上一篇推文中,提到了最近网络上热议的“中国足球踢不踢得了复杂踢法”这个绕口的话题,从球迷的回复来看,也存在不小的争议,其实这些争议也很正常,因为只有争议才能不断地辨别出事情的本质。

这场比赛是今年董路带领2014年龄段的中国足球小将的日本行进行的最后一场比赛。

这次日本行是在今年夏天,中国足球小将在日本踢了9场比赛,8胜1平,进51球失9球。对手及比分分别如下图:

从这九个对手我们能看到有J1球队神户胜利船和大阪钢巴的梯队,有J2联赛町田FC的梯队,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社区俱乐部。我们不说大阪钢巴和神户胜利船这样的知名球队,也不说那些完全不知名的球队,就拿町田FC这个俱乐部来举例,这场比赛也是中国足球小将在日本的最后一场球。

这场比赛最后的比分是7比1,中国足球小将狂胜。但比赛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上下半场共90分钟,而是分为了6节,每15分钟一节,每节中间会休息几分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看完全部比赛,就以第一节比赛来看双方的打法对比,如下:

第一,从入场队列来看,中国足球小将的小球员在身高和体型上明显强于町田FC的小球员。

第二,从开球战术来看,中国足球小将开球回传后马上开大脚到前场,然后全队上前冲击逼抢。对比町田FC第二节的开球战术,町田球员是回传后又斜传再横传,通过传球组织过半场。

第三,从15分钟的第一节比赛来看,中国足球小将球员个人能力更强,他们身体很强壮,一对一对抗占优,速度很快,个人持球突破能力很强。町田FC球员在以上方面都是弱势,但他们很注重地面配合,绝大多数进攻都是从后场通过地面配合向前推进,哪怕被对手反抢,仍然坚持这样的踢法。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是通过视频人肉数出来的,不一定准确,但不会相差太多。前两项数据证明,在后场向前场推进时,町田FC小球员更多的采取地面传导,中国足球小将更多的采取高空球的方式。后一项数据体现的是,町田FC小球员有多次成功的一脚传球,也有多次试图一脚传球而未成功,也就没有进入统计。中国足球小将当然也有通过传球向前的情况,但球员总习惯拿球后多盘带两步再传。

这场比赛没有专业技术统计,从场面来看,中国足球小将更占优势,控球率和威胁进攻更好。从进攻组织方式上,中国足球小将更直接,更简单,町田FC更复杂,一直在追求精细的传导层层推进。

第二个问题,从比分和场面上来看,町田FC实力不如中国足球小将,按照日常的理解,实力弱的应该踢得更简单,但为何町田FC反而踢“复杂足球”,为何日本小球员冒着被对手后场断球的危险也不踢“简单足球”?

第三个问题,町田FC坚持踢“复杂足球”的根源是什么?他们被中国足球小将虐完之后,会不会放弃“复杂足球”?

町田FC是在东京町田市的一家俱乐部,俱乐部名称为町田泽维亚俱乐部,目前一线联赛,今年这支球队排在J2榜首,已经有很大可能明年进入J1联赛。

町田FC所在的町田市虽然是“市”,但其实隶属于东京都。东京都下辖有26个“市”23个“区”,但实际上如果从行政级别来算,东京都下辖的“市”面积和人口跟北京的区差不多,东京的“区”面积和人口跟北京的“街道”差不多。

町田市面积71.55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多人,由町田町、鹤川村、忠生村、堺村1町3村合并而成。若抛开行政级别而只说面积和人口的话,跟北京的石景山区差不多,比石景山区略小,人口略少。

町田FC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行政级别、面积和人口的地区的一支球队。而町田FC的青训选材,也基本就是在这个范围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町田FC并不是町田市唯一的足球俱乐部,也不是町田市孩子们唯一可以踢球的机构。虽然我们不知道町田市范围内到底有多少家俱乐部,但可以肯定的是,町田市有市立小学,小学有足球队是肯定的。

此外,根据前国脚杨旭在日本的见闻可知,日本一个区就有700多家足球青训机构和球队。由此可知,町田市连俱乐部和学校加起来有上百青训俱乐部和球队绝不是危言耸听。

那町田这些俱乐部和学校的水平一样高吗?肯定不一样高。董路中国足球小将的视频中提到,町田FC是日本这个年龄段的冠军级别球队,这个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町田确实盛产职业球员是肯定的,这在百度上也能够查到。

那么,町田FC这个俱乐部是不是因为吸收了全日本的优秀苗子所以才如此出色呢?这肯定是不对的。别说全日本的好苗子,町田FC甚至连町田市的好苗子都未必吸收全了。

因为不要忘了,町田市有上百家俱乐部和学校球队,孩子们为何非得去町田FC踢球呢?

曾经在北京八喜执教的日本教练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日本孩子踢球大多会选择在学校,如果是社区或职业俱乐部的话,也会选择距离自己家不超过半小时路程的俱乐部。“如果有天赋的孩子路上很远或搬家了,原来的教练会向离他近的教练推荐他。”

同时,日本的青训系统里,职业俱乐部梯队、社区青少俱乐部和学校三者是相通的,孩子可以随时选择在三者中的任何一家踢球,也可以随时转到另外一家。一般来说,俱乐部会根据孩子的水平制定四级球队建设,分别是:基础队、提高队、精英队、代表队。每个级别的球队都有自己的比赛和任务,每个级别的球队也是根据小球员的水平和发展动态调整的。

这种体制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俱乐部也不可能垄断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足球人才。町田FC的U9代表队的10个孩子,绝不可能是町田市最好的10个“苗子”。

当然有人会问,那町田FC为何还能夺冠呢?很简单,因为全日本都一样,大家谁都不能垄断“足球人才”,拼的其实就是教练的训练、球队的建设、球员的临场发挥等等诸多竞技因素。

中国足球小将是全国范围内选拔,甚至在近年来,董路把这种选拔做成了“网络真人秀”,因为其在网络上公开,所以收获了大量的流量。

当然,公开选拔是没有问题的。收获流量从表面上看也无可厚非。但“全国选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从选材的面积和技术上来说,远超町田FC,这也是客观事实。

这里插一句解答不少球迷的问题:为何很多孩子的家长选择董路而不选择国内职业梯队?至少有三点原因,第一,选拔早。中超俱乐部梯队组建都比较晚,除了鲁能足校、绿城足校等几所足球学校有U9的队伍外,职业梯队最低年龄段一般都是在U11左右。比如北京国安梯队的最低年龄就是U11。这主要是为了保障落实孩子的教育问题。第二,董路公开承诺的“公平公开”选拔的说法,让很多听说“进梯队要收钱”的家长更加信任。第三,董路通过和知名学校的合作能够给小球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此前中国足球小将就与清华附小清华附中合作,小球员可以上清华附,这吸引力绝对不低于足球本身。

所以,足球圈内的职业青训都会说中国足球小将的孩子是把全国的好苗子“掐尖儿”了,当然这里面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问题,但也并非完全冤枉了这种方式。或者说,只是董路“掐尖儿”的方式方法比足球圈更贴近家长,先得手了。

总而言之,跟町田FC相比,中国足球小将的选材质量肯定是高的,而且高了不是一星半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的前提也就出来了,在比赛中也能够体现出来,中国足球小将的孩子们比町田FC的孩子们又高又快又壮,而且个人盘带技术也更强,这跟孩子们从小的运动天赋有关,跟选拔机制也有关。那么,实力不济的町田FC到底为什么还会坚持地面推进呢?他们为什么不采取我们在中超常见的防守反击打法,“703龟缩”或者“摆大巴”、“开大脚”打法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让球离自己球门越远越安全的道理吗?为什么还要慢慢悠悠的一脚一脚往上传呢?

首先,从我本人接触到的日本教练或相关人士获得的信息来说,日本足协有一份非常清晰且严格的训练大纲,日本全国会统一按照大纲的要求去练,日本的青训大纲是以日本人身体机能的特点为基础,认为日本的身体不适合走高举高打、长传冲吊的方式,而是应该以地面配合为主,发挥黄种人快速、灵巧的特点。一直以来,日本足球坚持走“小快灵”的球风从不动摇。

其次,日本教练给青少年培养按照身心智的成熟度划分为几个阶段,并且严格执行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日本教练认为,孩子的幼儿阶段也就是4岁前,主要是身体机能如跑、跳、爬、滚、翻等方面的开发,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统感训练。4-6岁可以开始足球兴趣的培养,以游戏为主让孩子对足球有基本的认知,同时有基础球感,但不宜让训练过于枯燥避免损伤孩子的积极性。6-8岁开始足球个人技术的训练,主要是个人盘带和控球的练习,让孩子进一步提升球感同时明白控制足球的重要性,这个阶段孩子可以有传球配合的意识,但传球是否准确并不重要。8-10岁开始传球配合的练习,融入一些简单技战术的跑位。10岁以上开始强化技战术配合的跑位训练,也就是相对更加专业的足球训练了。

日本足球界普遍接受“什么阶段做什么事”的思想,U9这个年龄段正是开始训练传球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小球员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对足球的理解开始从“我和球”,进化到“我和球和同伴”,此时在训练和比赛中强化传导球,对小球员观察、选择、判断以这些思维习惯和社交能力的养成非常重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的成长,小球员在以后也能够学会传球配合,但他们观察、选择、判断的习惯和逻辑就无法构建很好的构建起来,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阻碍长大以后球场上的表现。

再次,日本足球界普遍信仰“足球即教育”的理念。他们认为,足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运动,在这项运动中除了对身体和技术的提高之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意志品质、团队素养、心理素质,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决策力、判断力,同时强化孩子的社交能力等等。孩子在通过系统且正确的足球训练后,即便不能成为职业球员,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以及在社会工作也有帮助。

最后,在前三点的共同认知情况下,日本足球并不过分强调某一个年龄段某一场比赛的胜负,他们当然会因为胜利而欢呼,会因为失败而沮丧,但不会把一场比赛的输赢压力转嫁给孩子。这一点杨旭也在其文章中提到,日本足球更看重个人的成长,而中国足球的青训过分的急功近利,中国的足球青训机构需要成绩带来知名度和流量,然后靠知名度和流量收费存活。

从我接触到的日本教练都认为,日本是希望在青训阶段让孩子踢“复杂足球”,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做减法,越踢越简练,就有了现在日本国家队的踢法。

日本教练认为,球员的成长是分不同阶段的,青训过程中,4-6岁时是培养兴趣,6-8岁是练个人技术,8-10岁开始培养传球意识,在这个年龄段,就是要强化他们的传球意识,如果过了这个阶段不去养成传球的意识,那就错过了这项技能成长的最佳时间段。换句线岁如果没有养成传球配合的好习惯,没有勇敢的去尝试踢“复杂足球”,那么他们的足球智商就无法被激活,未来踢球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只能机械的执行,无法做到由繁化简。

那么,这些日本教练的“做减法”选择到底对不对?青少年球员的训练理念到底是该“由繁入简”,还是“一直都简”?

相信在中国这些仍旧是讨论的焦点,仍旧没有标准答案,仍旧需要探索。那就慢慢探索去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