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6日电(记者顾小立)浙江大学近日发布《通识教育白皮书》,提出系列通识教育改革新举措。在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浙江大学将增加体育课程学时,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俱乐部制度,新增高年级体育必修课。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主任吴叶海6日向记者介绍,从2019级本科生起,浙江大学将实施体育必修课全覆盖。学生在大学期间须修满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课程的“6+N”个必修学分方能毕业。“6”是指课内体育课程,每学期1学分,共6个学分,要求本科一至三年级修读完成;“N”是指高年级课外体育课程,即本科四年级(及五年级)每学年必修“体测与锻炼”0.5学分。
在研究生阶段,浙江大学设置体育选修课与课外体育,并通过体育教研、体育大数据平台、线上线下课程等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外阳光体育锻炼与活动、竞赛与交流的管理,使体育教育教学成效最大化。
吴叶海表示,由于学业繁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不足等原因,许多高年级学生难以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体育赛事,认真提高身体素质,真正让体育活动成为各个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公共体育课建设,如将每天下午4点45至5点30期间的“第十节课”设置为体育活动时间,专门推出App“监督”学生课外长跑锻炼。运动App上记录了学生每次运动的时间、时长、距离等数据。想要拿到满分,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以有效跑步距离和跑步时长进行运动。(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